非常高興能徵得蔡欣欣教授的同意,將〈歌盡桃花扇底風—崑曲在臺灣發展之歷史景觀〉這篇專文登載在我們的部落格上。
 
  
蔡欣欣教授任教於臺灣政治大學中文系,專長於古典戲曲、民間遊藝、台灣地方戲曲等之研究及推廣。參與過多項台灣民間遊藝的研究規劃,以及兩岸的學術交流與田野調查活動,包括主持了多項涵括傳統京劇、歌仔戲、豫劇、元曲等諸多面向的計劃,以及參與拍攝製作文建會委託的《崑劇選輯》第一、二輯、執行《崑曲傳習計畫》與《崑劇辭典編輯計畫》等等。 此外並有研究專著《
月明冰雪闌-有情阿嬤洪明雪的歌仔戲人生》、《臺灣戲曲研究成果述論(1945-2001)》、《臺灣歌仔戲史論與演出評述》、《雜技與戲曲》、《雜技與戲曲關係之研究-從先秦角觝到元代雜劇》,以及單篇論文〈台灣歌仔戲八○年代以來發展之概述〉、〈《誠齋雜劇》藝術之探討〉、〈台灣京劇教育發展概述〉、〈雜技與戲曲特技之關連性初探〉、〈九○年代台灣歌仔戲的表演藝術〉、〈千禧劇評錄〉等見於學術研討會或報章期刊。
 
〈歌盡桃花扇底風—崑曲在臺灣發展之歷史景觀〉一文對崑曲在臺灣的歷史景觀進行了全面的建構與整體觀照,細數自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,由大陸到寶島,崑曲在臺灣歷經奠基、扎根及興盛等不同歷史階段後,如何確立了「戲曲美典」的傳統身姿,穩固了對於傳統經典的美學薰陶與文化深耕,從而形成與大陸崑曲迥異的分殊「文化傳統」。
  

因篇幅較長之故,以下將依章節分次刊載。全文章節如下:
 
 
前言
 
壹、奠基涵化期清末到日治時期(1783-1945
 一、涵融於北管與十三腔中的崑腔
 二、臺灣子弟與大陸戲班的登臺奏技
 
貳、扎根培育期—戰後到九0年代(1945-1990)
 
一、曲學耆老與民間曲家的薪傳推廣
 
二、學校社團與「水磨曲集」的成立
 
三、京劇名伶的崑曲演出群像
 
參、茁壯興盛期九0年代(1990-2000
 一、官方、學界與藝文界的同心協力
 
二、崑曲傳習計畫與崑劇選輯的效應
 
三、大陸崑劇團來臺與兩岸合作
 
四、藝術教育與學術研究的開展
 
肆、自我發聲期新世紀(2001-2007
 
一、藝文政策與企業資源的扶植
 
二、劇壇生態與演出場域的變革
 
三、劇團定位與劇團風格的建立
 
四、學術能量與數位科技的整合
 
結語
 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石頭出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